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煤矿要闻

山西美术河南煤矿资讯网《战火中的重庆国画》:展现抗战烽火中的画家风骨

发布时间:2023.02.08 点击量:?

近日,山西美术河南煤矿资讯网推出《战火中的重庆国画》一书,这是一部相对系统地还原和梳理抗战时期重庆国画界的著作,对于中国现代绘画史、中国现代文化史和重庆地方文化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战火中的重庆国画》一书多角度立体呈现抗战烽火中画家的风骨,生动解读重庆国画在特殊历史时期中展现出的浩然正气和民族大义,力求建构当时重庆国画界的总体面貌。书中介绍,从1940年开始,重庆聚集了众多国画家,他们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重要人物,包括徐悲鸿、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丰子恺、关山月、李可染等。在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在“文化从军”的号召下,为“救亡图存”而创作,为鼓舞人民斗志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中关山月、沈逸千、赵望云等用现实主义方法揭露日寇暴行,徐悲鸿、张善孖、傅抱石、张大千等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激发国民抗日之志。国画家用宣传和义卖等形式筹措抗日经费,几乎所有居住在重庆和往来重庆举办展览的国画家们都举办或参与过赈灾义展。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文艺界认识到保卫民族文化就是保国保种,捍卫民族艺术自尊成为国画家的自觉选择。张大千、谢稚柳、关山月、庞薰琹等对民族艺术进行保护性探究与发掘,敦煌石窟、大足石刻、民间艺术、少数民族艺术得以进入国人视野。抗战期间大量高校和科研机构内迁,很多专家学者在重庆授课、讲学、从事与教育有关的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文艺人才,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

虽然国画家处在内忧外患的煎熬中,但对国画自身的探索并未停止。书中介绍,抗战时期,重庆国画界一改元代以来的柔弱画风,国画迎来了新的一页,画风也日趋雄健。徐悲鸿、林风眠融汇中西,找到了不同的国画创新模式;傅抱石通过观察重庆金刚坡附近的山水,找到了新形式的绘画语言;李可染、陆俨少等也受巴山蜀水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张大千、潘天寿、陈之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突破。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画家们的爱国情怀、对教育事业的无悔付出以及对艺术的崇高追求。

近年来,对抗战时期重庆的文艺研究成为热点。学者们普遍认为,抗战时期活跃在重庆的艺术家们为抗战胜利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介绍他们的事迹,对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升民族自尊心、增强文化自信有积极意义。基于此,这本书将扫去历史浮尘,向大家展示一个曾经生动活跃的重庆国画界。

本书曾入选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点项目、2021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巴渝民间美术传承及相关文旅产品开发研究》项目。本书作者张文现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抗战美术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论文《抗战时期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国画人才培养》《“救亡图存”下表现抗战的国画创作》等。


版权所有:河南煤矿资讯网

地 址:太原市永丰路20号

技术支持:河南煤矿资讯网